查看原文
其他

湿地的定义

叶思源 土壤观察 2022-07-27

湿地享有“ 地球之肾” 的美誉。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水是湿地的命脉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统一体。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独特功能,如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除此之外,湿地还是人们观光及休闲、摄影爱好者拍摄鸟类的天堂。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丹顶鹤(上)和雁鸭群(下)


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地球上20% 的已知物种提供生存环境。长期或间歇浸没于水中的土壤生长着许多湿地的特征植物。许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湿地植物生活类型 (Hans Brix 提供)


湿地定义的发展反映了管理者和科学家对湿地性质、形成和功能认识的演变。科学准确地定义湿地能有效指导湿地鉴别、边界界定、分类、湿地制图、湿地监测和有效管理。然而,迄今还没有全世界公认的关于湿地的定义。各国科学家和政府对湿地有着各自的理解和定义


1956

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Shaw and Fredine,1956)


湿地为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所覆盖的低地。


1971


《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常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包括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为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


1979


《美国湿地和深水栖息地分类》


湿地位于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具有以下3 种特征之一:①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②底层土主要是湿土;③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1979


加拿大国家湿地工作组的研讨会(Zoltai,1979)


湿地为水位接近或高于地面的,或有足够长时间能促成湿土形成或水化过程的土壤水饱和的,以水成土、水生植物和各类适应湿环境的生物活动为特征的土地。


1996


科学角度的定义(陆健健,1996)


陆缘为含60% 以上湿地植物的植被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6m 的近海区域,包括内陆与外流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但枯水期水深2m 以上的水域除外),无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


2002


湿地的科学定义(杨永兴,2002)


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 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该系统的生产者是由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组成。消费者是由湿生、沼生、浅水生动物组成。分解者是介于水体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类群组成的。该系统与周围相邻的系统有密切关系,与它们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

湿地应该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湿地地表长期或季节处在过湿或积水状态; 地表生长有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包括部分喜湿的盐生植物) , 且具有较高的生产力。生活湿生、沼生、浅水生动物和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微生物群;发育水成或半水成土壤,并具有明显的潜育化过程。



虽然目前国内外提出的湿地定义具有多样性,但已经有效地指导了湿地的鉴别、分类、监测和科学管理。现有湿地定义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湿地理论基础薄弱。随着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更科学的湿地定义还将继续出现。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本书


作者简介


 

叶思源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部中国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首席科学家、站长,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等重大攻关项目以及大地调项目十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 项。出版专著 2 部,获国家专利十余项,发表科技论文 160 余篇,培养研究生 25 名。现任湿地污染物动态与控制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地质论评》编委。2013 年获“青岛市巾帼科技创新能手”称号;2019 年获中国地质学会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并入选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人才。


 谢柳娟博士,2014 年 6 月获浙江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4 年10 月至 2017 年 5 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 6 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滨海湿地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发表科技论文23篇,其中第一作者 8 篇。


 何磊博士,2013 年 6 月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学位,2013 年 7 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现代三角洲沉积地质学、海洋地质及湿地形成演化方面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发表科技论文 24 篇,其中第一作者 9 篇。


本文摘录自《湿地:地球之肾 生命之舟》叶思源 谢柳娟 何磊 等 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3)一书第1章,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往期文章推荐

李晓刚 | 材料土壤腐蚀


张福锁院士: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微塑料污染了谁


土壤专家李保国:我为什么要“保护黑土地”?


“编辑”出来的土壤


张凤荣:厘清耕地生态保护的内涵


气候变化给水稻种植业亮起警灯










荐    书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单价158.00/本,《耕地污染防治知识问答》39.00/本。均免邮费(1月20日起售)。

  • 购书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何小霞  15914500804(也可扫描何小霞微信二维码联系了解),或发信息至 xxhe@soil.gd.cn

  • 可提供发票(免发票九折)


                      何小霞老师微信二维码,请长按识别添加联系购书事宜




  更多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投稿、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欢迎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